一、什么是全面質量管理?
全面質量管理(TQM)是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于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
二、提高質量管理體系效益的方法
1、兩個定義:
質量經濟分析:是以產品或服務的適用性為基礎,通過產品或服務的生命周期對質量和成本及利潤的最優化進行分析,以求得企業和社會獲取最佳效益的方法。
質量成本:確保和保證“顧客滿意”的質量時所發生的費用,以及未達到“顧客滿意”的質量所造成的損失。
2、提高質量管理體系效益的方法
簡述為“開源節流”,所謂開源就是開拓市場增加收益;節流主要是降低成本。從質量管理的角度重點講降低成本的兩方面內容:
(1)降低符合性成本:產品源頭設計創新、提高現行生產過程的能力、提高過程中人員技能、熟練度,從而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通過上述途徑可以明顯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
(2)降低非符合性成本:這點也是過程質量管理的重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a、減少廢品和工序返工:與公司相適應的主要是返工問題,制造過程中遵守零缺陷質量管理原則,一次作對,減少返工。
b、降低超支:例如根據客戶定制工程購買原材料時應考慮生產過程中一定的損耗,全面細致統籌好,避免完工后產生過剩的庫存。
c、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浪費:比如配線過程中剪下來的線材再次利用,安裝過程中螺絲適量取用,應能避免柜體包裝后地面遺留一地的螺絲等的浪費現象。
d、減少停工損失:比如調試檢驗人員等待安裝配線的人員成本損失。
e、減少事故:諸如安全事故、質量事故等均要從源頭避免,因為一旦發生其項目或者公司的運營成本就會大幅度增加。
三、過程控制
1、兩個定義:
過程: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一組相關聯的資源和活動。
影響工序過程質量的因素:人、機、料、法、測、環。
2、工序質量控制的方法:
2.1、人、控制措施:
(1)強化全員顧客的質量意識教育,建立質量責任制。
(2)制定明確的操作規程,加強工序培訓。
(3)加強檢驗工作,包括自檢、互檢、專檢和巡檢。
(4)在一線員工技能專業化的前提下,發展員工的多技能化,使員工工作經驗豐富化,消除操作人員的厭煩情緒。
(5)開展質量管理活動(如QC、精益改善),促進員工自我提高和自我改善能力,增加員工的個人成就感。
2.2、機、控制措施:
(1)加強生產設備的維護和保養,定期檢測。建立并執行好點檢制度,對重點工序重點控制。
(2)采用首件檢驗,核實定位或定量裝置的調整量。
(3)盡可能配置定位數據的自動顯示和自動記錄裝置,減少人為調整。
2.3、料、控制措施:
(1)在采購時明確規定質量要求。
(2)加強原料檢驗和生產過程的工序和成品檢驗。
(3)合理選擇供應商。
(4)與協作方形成良好的協作關系,必要時進行適當的幫助,形成互利共贏的良性循環。
2.4、法、控制措施:
(1)嚴格首件檢驗,確保相關工藝裝備準確,比如生產中的樣機評審。
(2)加強各個工序人員的技術業務培訓。
(3)加強工具和工裝管理,實行強制更換制度。
(4)嚴肅工藝紀律,對執行操作規程進行檢查和監督。
(5)做好工具工裝和計量器具管理,定期送檢。
2.5、測、控制措施:
(1)選用適用的、具有所需準確度的測試裝置。
(2)定期校準,隨時檢查,調整。
(3)規定校驗規程。
(4)保存校驗記錄。
(5)發現設備失準,立即評定以前的測量和試驗結果的有效性。
2.6、環、控制措施:
一般指對溫度、濕度、噪音干擾、振動、照明、室內凈化和現場污染程度進行控制。不同產品條件各異:比如通過有效措施改善高低壓柜生產車間夏天的炎熱、冬天的寒冷等車間環境,提高工人的生產效率。
四、質量控制點
質量控制點是指在質量活動過程中需要重點進行控制的對象或實體。
應考慮設置控制點的因素:
1、對產品的適用性(性能、精度、壽命、可靠性、安全性等)有嚴重影響的關鍵質量特性、關鍵部位或重要影響因素;
2、對工藝上有嚴格要求,對下工序的工作有嚴重影響的關鍵質量特性、部位;
3、對質量不穩定、出現不合格品多的工序或環節;
4、對顧客反饋的重要不良項目重點關注;
5、對緊缺物資或可能對生產安排有影響的關鍵項目。
根據上述因素,我公司設置的關鍵質量點有:原材料入廠檢驗、產品單板測試、產品裝配、產品整機調試、母線制作工序、檢驗工序、售后服務環節、產品第三方送檢等。
五、常用的質量改進的方法
組織內全員參與、開展質量改進項目的相關活動、發生不合格后調查可能的原因、針對調查的原因分析確定因果關系、采取預防或糾正措施、對改進后的效果的確認、確屬有效后保持成果、PDCA循環的持續改進。
六、有效建立和實施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方法:
1、牢記“兩個服務”:
對外一切以用戶為中心,一切為用戶服務;
對內一切以市場為中心,一切為市場服務。
2、各級領導積極參與、協作配合,落實到行動上。
3、對已經制定的管理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工藝文件等學習貫徹,執行到位。
4、自檢、互檢、專檢、巡檢等檢查落實到位,輔以有效激勵,獎懲分明。
5、以事實決策為依據,以科學的統計技術為分析工具,且運用得當。
6、工作中持續的貫徹“PDCA”持續改進的質量循環。